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新闻资讯企业新闻正文

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:峥嵘岁月续写斐然篇章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7-07-05 来源:中国电力报 浏览次数:594
 峥嵘岁月续写斐然篇章
——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建500千伏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供电工程战高原展英姿
 
 
  施工人员登塔准备高空作业。任长征 摄
  雪域高原展示着远古的神韵与魅力,在她的臂弯中,素有“天河”之称的雅鲁藏布江,从喜马拉雅山系的缝隙中,以其亘古的恢弘与张扬一路倾泻涛声依旧。放眼临江南岸裸露贫瘠的山峦,在开满粉蓝色格桑花的丛林中,意气风发的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(简称“陕西送变电”)的施工人员穿梭忙碌其中,山峦的褶皱中激荡着机械的轰鸣声。今天,在这里,为了藏中联网这项政治工程、德政工程、民心工程、战略工程、和谐工程,陕西送变电的“铁军”们正奋战在西藏高原上,绘制着浓墨重彩的画卷。
  不辱使命
  海拔高斗志更高
  目前,由陕西送变电承建的500千伏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供电工程23包,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大干景象。这是继青藏联网、川藏联网工程之后的又一条“电力天路”。这项世界海拔最高、海拔跨度最大、自然条件最复杂的输变电工程将在这里延伸、定格,一则史无前例的电力传奇揭开了电网建设的斐然篇章……
  陕西送变电承建的500千伏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供电工程23包,位于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、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藏南谷地,沿线地质条件复杂、交通不便、自然环境恶劣、施工难度大。该线路长度为双回路2×4.818千米,单回路40.029千米+39.901千米,铁塔共计142基;全线峻岭占29.7%,高山占55.4%,山地占14.9%,施工区域海拔在3500~4350米之间。该标段气候高寒、低氧、强辐射、生态脆弱,山上植被茂密,加之藏区人文习俗、宗教信仰等因素复杂,施工充满着挑战。
  藏中联网工程是“十三五”时期加快西藏地区电力发展的关键性工程,是党中央把温暖和关怀送到西藏各族群众的政治工程、德政工程、民心工程、战略工程、和谐工程,对西藏发展生产、改善民生、维护稳定,对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  “支援藏区电力建设,是我们电力工人的责任与义务,施工环境再艰苦,气候因素再恶劣,生活条件再艰辛,我们都要安下心,扎下根,做到缺氧不缺斗志,海拔高斗志更高,为藏区电力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,大家有没有信心!”“有!”铿锵的誓言,挥动的拳头。陕西送变电经理蔡新军在动员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,悠悠在耳。
  “山有千盘之显,路无百步之平。乱石纵横,人马路绝……”这是《西藏始末纪要》中的描述。当该公司施工人员实实在在感受到地形地貌带来的艰辛的同时,更令人生畏的高原缺氧、强辐射极地等影响因素接踵来袭。该工程开工伊始,面对生疏的人文环境和低气压高原缺氧的严峻考验,项目部人员主动出击与地方政府接洽融通,集全力应对复测定位、石坑开挖、架设索道带来的困难。
  “开工复测定位,复测人员每天带着面包、矿泉水出门,上山没有路,只能在山间的丛林中迂回穿行。由于山高树密,经常迷路后在树林里兜圈子,一天能复测两基都算很不错的了。”说到藏区施工的艰辛程度,项目经理黄助威深有感触地介绍说,进入施工高峰期的施工班组达22个,现场人员达700余人,为了减少爬山带来的体能消耗,项目部购置了30余顶帐篷,施工人员吃住在现场。
  藏区自然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,一旦被破坏就需要数十年才可能恢复,环境保护首当其冲。项目部对每基塔位都制定了可行的环保水保方案,尽量减少基坑开挖对植被的破坏;针对挖掘出的土、石采取护坡堆垒、沙袋固堤的措施,减少了对地表植被的覆压;索道架设力求多点支撑、高架通过,减少对树木的砍伐;油品存放与地面隔离,生活垃圾都要随人下山。“在藏区搞电力建设,与环境和谐共存是必须的!”这是黄助威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  迎难而上    
  搭建索道巧运输
  项目部帐篷内的桌子上摆放着抵御高原反应的红景天胶囊、高原安等药品,方便面、氧气瓶等堆放在帐篷一角。
  “施工看似正常,由于缺氧低气压环境令人难以适应,加上施工条件太艰苦,工地减员时有发生。”黄助威说话间显露出了万般无奈。随身的笔记本上记录着:5月28日,施工一队工人王广宁眩晕血压升高,医疗保障组进行了应急处理;施工二队两名工人在现场出现强烈呕吐现象,立即下山;8名工人头昏血压持续升高已劝退。该工程开工至今,由于身体不适应等情况,项目部先后已有203人离场。
  该工程23包区内山峰叠嶂,所处塔位因水流切割导致坡度奇陡,坡度平均在30~40度,局部地段大于50度;直线设计使得线路部分区段远离公路,给材料运输和施工造成较大困难,尤其是L29-L61、R28-R60区段,徒步到山底达2.4公里,爬山到达塔位需要7个小时。
  “缺氧的状态下爬山真是要命,山体陡峭的地方只能手脚并用,那是名副其实的‘四驱’,越往高处缺氧越强烈,气都喘不过来。”项目总工马磊指着腿上被蒺藜划破的血口子感慨道,“大家的腿上都是这样,没办法,山要上,活要干嘛。”
  为解决在高山峻岭间施工材料运输的难题,项目部共架设索道92条,总长度超96千米。“架设索道要征得地方政府和藏族民众的支持。线路沿途藏塔、经幡、神石、神树随处可见,不注意就会惹麻烦。”黄助威一边爬山一边指着一侧的白塔强调道,“开工前期,我们就做足了有关藏地习俗信仰的‘功课’,眼下就我们借居藏民院落、堆积材料占地、上山伐青通道、索道架设一系列事宜,都确保了正常运作。”他接着笑着说:“当地藏民看到头戴安全帽,穿有‘国家电网’标志工作服的人员,都会竖起大拇指,送上一句‘扎西德勒’(藏语:吉祥如意)。”
  义无反顾    
  挑灯夜战攻基础
  随黄助威、马磊来到山脚下,索道正在为R035号塔位运送着水泥、沙子、石子。索道设计的承重点为百米间隔,单点承重最重的塔件达到830公斤,日运输量达到28吨,基础浇制,笨重的搅拌机只能拆件运到山顶再进行组装。该标段96千米索道架设龙门架达607处,只是基础浇制材料运输量就达19250立方米;发电机、空压机,职工饭菜、饮用水、生活用品也要靠索道运送。“索道是‘战场运输’保障线,也是职工坚守阵地的‘生命线’。”马磊介绍道。
  沿着雅鲁藏布江向西驱车行进,行进间凛冽的灌山风裹挟着小雨袭来,气温急速下降。“一山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,藏区的天气瞬息万变,上到山顶可能就是烈阳暴晒。”马磊望着车窗外总结道。
  翘首南侧山坡上,R020号塔位浇制现场白色沙袋堆垒的基础护坡格外醒目,搅拌机传来阵阵“咣当咣当”的搅拌声,直线距离不到千米,爬上去要三个小时。一行人淹没在茂密的树林中,一会下沟道,一会翻山脊,胸闷、气短伴随着头昏来袭,只能三步一停五步一缓慢慢向上挪动。“这是距离最近、坡度最缓的一基塔,最远的L058号塔位海拔4350米,号称‘铁腿’的马磊也要爬行六个多小时。”黄助威甩把脸上的汗水上气不接下气地说。
  142基基础全是人工凿挖石头坑,最深的达到16.6米,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,爆破只能少装炸药,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,而后用风镐一点一点往下凿。据马磊不精确计算,不算清除基坑平整面的浮石,全部基础人工挖掘出渣量达到了28025立方米。
 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攀爬到达塔位,头昏脑涨中四周望去,满目白雪映入眼帘。上山时细雨刷脸,现在已是烈日暴晒。眼前的基础高低腿设计,高差达18米,水泥、沙子、石子铺垫彩条布跟地面隔离后顺坡堆积。搅拌机架设在紧挨崖边、沙袋堆垒的三米见方的平台上。“施工现场坡度都在30~50度之间,没有地形优势,这是没办法的办法。”马磊一边嘱咐大家要注意安全一边查看配料比。搅拌机的轰鸣声不时响起,搅拌好的混凝土顺着十几米长的溜槽倾泻到基坑,施工人员手拿振动棒下到十几米深的基坑下进行作业。“一基塔备料两三天,一天也只能浇制两条腿,这已经算快的了,遇到像L054号基础D腿168.8立方米的浇制量,那只能挑灯夜战,一鼓作气浇制完。”马磊颇有经验地介绍道。
  甘于奉献        
  不畏险阻保进度
  坐落在斜坡上的L057号铁塔正在组立,抱杆直插云天,绞磨轰鸣中地线尖子徐徐上升。“你看周边这地形,固定锚点、浪风绳牵引点都没法设置。”施工班长杨军指着远处丛林中的锚点说,“在藏区高原这种地形地貌上施工,难度大,安全太让人操心,跟内地施工不可同日而语。但困难再大也得克服,绝不能打退堂鼓。”他话锋一转:“到藏区参建这条线路,是一种荣耀,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,更是‘陕送人’以后直面电建市场挑战的精神财富。既来之,则干之!”脚踏喜马拉雅山系的脊梁,俯首脚下逶迤的山峦,那种山高人为峰的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  “绞磨放慢速度牵引,三号浪风绳吃紧一点,不得碰撞塔体。”现场负责人刘茂大声指挥着。“这种地形环境下组立一基铁塔的时间需要十几天。你看看,孤峁上的塔位三面环沟一面大坡,排料都没地方,干起活来真是太憋屈了。”杨军很是无奈。
  在这大斜坡上塔材组片很困难,一不留神塔材就顺着山坡滑到沟底。四角安全拉线没地方埋设地锚,只能延长到就近的山脊上加以固定。安全是重头戏,环境保护也不例外,地皮也不能随意踩踏破坏。在周边“四不沾”的山脊上组立一基上百吨重的铁塔,心里的紧张可想而知。
  绞磨的嘶吼附和着雅鲁藏布江涛声的回荡,仰望塔顶,施工人员在蓝天白云间编织着美丽的电网图案,工器具撞击塔材的声音此刻显得那么悦耳,在落地摔八瓣的汗水中纵情挥洒着,没有一点怨言和畏惧。“进藏以来的连日操劳,项目部有12人,平均减重达9斤,也是一种成就感啊。”马磊苦笑着说。
  绞磨牵引地线尖子慢慢接近就位点。“高空人员腰绳系牢,注意螺栓穿孔方向。”杨军呐喊着。阵阵工具与塔材的碰撞声响起,不一会地线尖子组装到位,高空响起阵阵欢呼。“142基基础浇制接近尾声,组塔进入高潮。在施工、生活环境如此艰苦的环境下,弟兄们日以继夜的拼搏,真令人感动啊。”说到在藏区施工的点点滴滴,黄助威颇有感触。
  马磊结婚一个星期就奔赴现场。他利用技能考试的机会只回过家一趟,度过了“蜜周”的爱人为了多留住他几天,将他的身份证藏了起来,马磊用户口本购机票返回工地……
  质量员黄鸿彬家中上有老下有小,爱人身体不好,经常犯眩晕症住院,为了把好现场材料、施工质量关,他满怀歉疚,只能通过视频交流给爱人以慰藉。
  主管后勤的张开展、三班长杨军一直奔波在施工现场,孩子高考期间他们多么希望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给予鼓励,但他们只能为孩子默默祈祷,义无反顾地将心血与汗水播撒在了藏区蓝天、大地间。
  这是一部藏中联网的电力大作,一则兴藏惠民的全景实录,一幅“电力天路”的宏伟蓝图;一曲见证铁军的英雄壮歌。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电网建设攻坚中,“陕送人”凝练了一种境界、坚定了一种信仰、体现了一种价值、恒定了一种执着。在建设藏中联网工程千寻百折、万般皆辛苦中淬炼着精神的海拔,是那么弥足珍贵、那么撼人心魄。
  喜马拉雅山依旧雄伟,雅鲁藏布江蓄势狂奔,在这场大建设、大手笔、大成就的藏中联网建设中,徜徉天地间的“陕送人”无怨无悔。当藏中联网工程贯通时,曾经在雪域高原拼搏过的他们,会再度遥想当年征战藏区一“网”情深的浓烈韵味——使命为琴,拼搏为弦,用心用情,旋律铿锵……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删除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本周热门资讯排行

 
在线客服